您的位置:首页 >公开 >湖村乡 >部门文件

部门文件

索引号: 104-2017-00024 发布机构: 湖村乡
发文日期: 2017-06-12 主题分类: 部门文件
文 号: 湖乡发[2017]19号 关键词: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湖村乡教育精准扶贫“控辍保学” 制度》的通知

各村、各校(中学、村完小、教学点)

经乡党委会研究,现将《湖村乡教育精准扶贫“控辍保学”制度》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照执行。

 

 

 

  中共湖村乡党委        

                                    湖村乡人民政府

                           2017年6月12日

 

湖村乡教育精准扶贫“控辍保学”制度

1.健全宣传“控辍”制度

1)开设“控辍保学”工作宣传专栏,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曝光不遵守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单位或个人。

2)围绕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控辍保学”工作中的新举措、先进经验、典型人物进行动态报道。

3)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适时发布“控辍保学”内容。

4)各村委会要在公路沿线、街道、广场、校园周边等地悬挂固定标语或制作宣传专栏,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5)各学校要利用“腾讯智慧校园”平台、学校网站、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宣传。

2.压实“责任控辍”制度

1)完善义务教育“双线控辍保学责任制”,即:乡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乡政府与各村完小、中学(含碧霞学校、茗洋学校)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在此基础上,乡政府与村委会、各村完小(教学点)、学校与教职工签订责任状。

2)各村委会、学校要准确掌握辖区内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少年就学相关信息,对通过学籍比对筛选、家访等途径确认的辍学学生,要逐一动员返校就读。学校对劝返的辍学学生,要采取各种关爱措施,落实校领导和教师包干帮扶,确保返校学生留得住、学得好、能进步。

3.实施“依法控辍”制度

1)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村委会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改正。

2)对不履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职责的家长或监护人,要切实开展“依法控辍”工作;要全面清理劳务市场,对招用未受完义务教育少年儿童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法从严予以处罚;要对网吧等营业场所及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隐患进行全面治理整顿;并要依法实施问责。

4.实施“扶贫控辍”制度

1)对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因天灾人祸面临辍学的学生,教育部门应及时启动各种资助机制帮助他们继续上学。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条件可适当放宽,各级各类学校要创造条件,确保其顺利入学。对因各种原因确实不能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由村委会、学校等联合组织实施送教上门服务。

2)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校要统一安排部署,将每名关爱对象按照“一对一”、“点对点”方式分配至每位教师,形成师生结对帮扶制度。对各类贫困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任何费用;对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补助等教育精准扶贫惠民政策后仍存在“吃饭难”等问题的关爱对象,给予生活补贴,确保其吃饱穿暖、安心学习。

5.实施 “关爱控辍”制度

    1)各村委会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和流浪儿童监护人的培训,要求父母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要求外出务工人员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不得由此导致适龄儿童和少年辍学。

2)各村委会、学校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向,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严禁挖苦、讽刺、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按照“一长三员制”(即代理家长、生活辅导员、学习辅导员、心理辅导员)要求对留守儿童实施精准关爱,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确保留守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6.实施“制度控辍”制度

1)各村委会、学校要按照《江西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学生学籍和流动管理,及时调处转学学生学籍问题。

2)各村委会、学校要及时统计学生学籍建档、入学、转学、休学、毕业、辍学、去向等各种情况,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和镇(乡、街道)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镇(乡、街道)政府要全面分析适龄人口义务教育完成情况,并形成义务教育完成情况专题报告。

7.实施“质量控辍”制度

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要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以“德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帮助留守学生、学困生、厌学学生融入集体,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安心学习;要严格实行“阳光分班”,均衡配备学科教师,严禁设立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实验班与普通班;要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加强特色学校打造,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 【字体: